欢迎来到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!

水产学院

| 1篇简章

  学院一贯遵循华农水产人共同的精神追求,凝练了“上善若水弘毅笃行”的学院精神,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迅速,已成为国内外水产科学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我国水产教育、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心之一。

  一、学科专业建设

  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,优化学科布局,拓展学科方向,基础研究取得了新进展,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了新提升,学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。水产学在全国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列第三。水产养殖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,水产学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。2008年学院发起并承办首届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,作为秘书长单位积极组织历届联席会,促进中国高校水产学科互促共进。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任命学院为第七届水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。

  学院设有水产养殖学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,建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、水生生物学和淡水生态学两个二级学科(授权)博士点、农业专业(渔业发展领域)硕士学位点,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具备本科-硕士-博士相衔接、完整的水产学科人才培养体系。学院专业实力逐年提升,水产养殖学2012年入选湖北省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建设项目、2014年入选“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”项目,水族科学与技术2018年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农林人才协同育人计划,水产养殖学、水族科学与技术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,水产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通过合格性评估。

  二、师资队伍建设

  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(含师资博士后1人),其中专任教师74人,行政管理队伍12人,教学辅助人员8人。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9人,占比95%;具有1年(含)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47人,占比64%;具有正高职称29人,副高职称35人;博士生导师24人,硕士生导师67人。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,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,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获得者1人,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,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,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;培育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。11名教师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兼任主任、理事或期刊杂志编委等职务。

  三、人才培养

  学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,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,建立与“厚基础、重实践”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,协同地方企业行业,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。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83人,硕士研究生334人,博士研究生76人,留学生14人。人才培养平台层次高,条件好,获批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2009年)、教育部农业部大宗淡水鱼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(2012年)、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(2015年),建有10套功能性教学实验室、校内教学科研基地2个、校外合作实习基地20个。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455台套,资产原值5571万元。

  学院持之以恒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,依托课程组建设,打造教学团队,培育教学名师,建设精品课程、育成教学成果。近十年间,学院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、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,校级各类课程建设23门,新增慕课4门,虚拟仿真项目3项;入选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,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8人;主编出版教材17部,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3部,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(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)3部;获批省级教改项目9项;2009年、2012年、2017年分别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、一等奖1项。

 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,2015年在国内淡水领域率先开设《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》课程;2016年首次组织了营养饲料类、水族类课程实习活动,发起并举办第一、第二届“全国大学生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”,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新增实践教学答辩环节,在研究生中开办“水产学循环微实验课程”及相应的慕课和SPOC课程。学院积极探索联合开放办学,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办“水产科学菁英班”,与通威集团开办“通威班”。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篇。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,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,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,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二等奖1项。

  学院学风优良,人才培养质量高,得到社会广泛认可。近十年,累计培养本科生1968人,硕土生691人,博士生90人、成人教育65人。本科生升学率不断提高,2018年已达55%。毕业生供不应求,供需比1:5,每年一次性就业率95%以上,先后9次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。

  四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

  学院现有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、渔业资源与环境、水生动物医学以及水产动物营养与生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团队,围绕淡水渔业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服务,十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。

  2008年以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82项,总经费2.0934亿元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5项;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,其中“西藏黑斑原鮡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研究”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(2013年)、“精养池塘水质生态工程化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”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(2016年)、“鳜鱼人工饲料易驯食机理、品种选育和可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”项目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(2017年);审定国家级新品种翘嘴鳜“华康1号”、团头鲂“华海1号”以及黄颡鱼“黄优1号”;授权发明专利72项;发表学术论文2360篇,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39篇,SCI收录论文920篇,影响因子大于5.0的39篇,最高影响因子9.133;出版学术著作和科普书籍11部。

  现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: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2005,共建)、农业部水产用兽药临床试验单位(2009)、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(2011)、淡水水产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(2012)、池塘健康养殖湖北省工程实验室(2015)、湖北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2017)、湖北省名优鱼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2019)、教育部长江经济带大宗水生生物产业绿色发展工程研究中心(2019)。获批建设农业部鳜鱼育种创新基地(2016年)。自建华中农业大学水生生物细胞研究保藏中心(2008年),与海大集团联合建设海大研究院(2008年)。

  以学校“111”计划和“双百计划”为平台,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深化校企合作。16名教师入选湖北省科技特派员,学院通过技术培训、现场指导、远程教学、物质和技术援助、科研人员入户帮扶等方式,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、以基地为示范、以推广单位为渠道、以渔民合作社为纽带的“学科—基地—推广单位—渔民合作社”的社会服务模式。2008年以来,学院专家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中,分别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、公安县崇湖、沙洋县高阳镇垢冢村、赤壁市赤壁镇周郎嘴村、建始县花坪镇等多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。科技特派员分别到19家单位开展科技服务;承办或协办各类各级培训班和研讨会200余次,培训技术人才逾20000人次;积极为政府部门献言献策,为学科和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。

  五、开放办学与合作交流

 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,国内外学科交流与科学合作日益活跃,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。以国际交流合作和引智项目为载体,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。通过学校引智项目邀请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法国、荷兰、日本、新西兰、克罗地亚、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与台湾地区一大批专家教授,前来开展科研合作与交流。与美国、挪威和克罗地亚等国家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承担来自国家科技部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湖北省科技厅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9项,共同发表科研论文43篇。

  六、校友工作

  学院通过各种形式联络广大校友,认真做好校友服务工作,凝聚校友共识、增进校友感情,发展学院事业。十年间,学院4位校友薛华、阮宜兵、荣克明、阳会军获评华中农业大学创业先锋,共建了海大研究院校友企业合作平台,成立了易伯鲁基金,得到广大校友和企业的赞助与注资,20余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,资助支持广大在校学子学好专业、完成学业。

  学院将秉承“上善若水,弘毅笃行”的学院精神,坚持“科学发展,人才强院,学术兴院”理念,以学科发展为龙头、人才培养为根本、队伍建设为核心,把握规律,夯实基础,突出特色,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,将学院建设成为整体优势明显,学科发展国内一流,部分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型学院。

优势全国第一 考前辅导 师资雄厚

1篇简章
专业方向 所属专业 类型 学制 学费 地点 报名时间
渔业发展 农业学
专业硕士
2年 50000
| 湖北 |
报名中